1938年-1945年中国工合运动在线地图来源于《中国现代史地图集1919-1949》, 本地图的比例尺为1:15000000,主编为武月星,并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
《中国现代史地图集》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 中国历史,它是中国通史的一部分,主要是记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历史。这段历史内容极为丰富,事件和问题既广又多。 运用地图、文字说明和照片等相互结合的形式,准确地将其反映出来, 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大工程。
中国工合运动即中国工业合作社运动,它是抗战爆发后 在国民政府统治区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兴起的经济救亡运动。 在国际友人的倡议和国民政府的指导下,1938年8月, 该运动的领导机构一工业合作协会在汉口成立,后迁至重庆。 行政院院长孔祥熙任理事长;路易.艾黎为技术顾问, 并负责各地工合的实际推进工作。
工合运动最初分为西北区(陕、甘、晋、豫、鄂)、 东南区(赣、粤、闽、浙、皖)、西南区(湘、桂、黔)、 川康区,分别在宝鸡、赣县、邵阳、成都设立办事处。 从1940年至1941年,区划调整为七个区,职责范围有所变动。 西北区改为两个区,原西北区负责陕、甘、宁、青、绥事务; 将晋、豫、鄂合成晋豫区,办事处设在洛阳,东南区分出浙皖区, 办亊处设于兰溪,西南区分为湘桂区和滇黔区,办事处分别设在桂林和昆明。
工合运动是在抗战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作为民间性的合作式的工业建国运动,它最初的动机是侧重于救济, 以解决伤兵难民生计,给予数百万人以新生命为目标, 而后又注意有计划的集体化的生产,恢复战前的工业生产。 因此,在经济上,工合注意集结资金,争取海外援助,组织贷款, 在各区建立各种工业合作社,动员全国广大零散的劳动力, 进行合作生产和生产技术的改革,使平时依赖外来的货品都能自己生产, 各地的土产都能充分利用,以达到经济的自力更生, 有效地为长期抗战眼务。当时各区都对所需货品和所产原料进行调査, 然后就地取材,因时制宜,加工制造。西北区的工业有纺织、 造纸、煤、铁等,主要分布在天水、甘谷、秦安、双石铺、 榆林、兰州、宝鸡、西安、延安;晋豫区的工业有纺织、 造纸、机器制造、煤、铁等,主要分布在垣曲、晋城、阳城、 沁水、洛旧、鲁山、镇平、光化和襄阳;浙皖区的工业有纺织、 造纸、制糖、水产、煤、铁、机器制造和武器生产, 主要分布在屯溪、衝县、潜山、泾县、兰溪、金华、平阳、 临海和宁波;湘桂区的工业有纺织、造纸、制糖、烟业、 火柴和制革,主要分布在邵阳、桂林和柳江(柳州); 东南区的工业有纺织、造纸、机器制造、烟业、火柴和矿冶, 主要分布在兴国、长汀、南雄、德庆;川康区的工业有纺织、 机器制造、五金、造纸、榨油,主要分布在重庆、成都、万县、 荣昌、内江、隆昌、梁山;滇黔区的工业有纺织、榨油和造纸, 主要分布在玉溪、大理和贵阳。工合的产品80%偏重于民用, 且大多为纺织、造纸及日用化学用品等轻工业。在战时交通困难, 中国工业基础遭到战争的严重摧残,政府和民间资金短缺的情况下, 工合的经济建设成就是不可低估的:它推动了农村的生产建设, 使当地的原料和劳动力得以充分利用,使闲散的资金投入到生产中; 它以小工业的形式组织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者的生活, 保障了劳动者的地位,对当地物价稳定、民生安定起了一些作用。 此外,工合的许多产品积极支援了抗战,仅工合供应的军用毛毯, 就不下500多万条。少数的产品涉及到国防工业, 如湘桂和滇黔工合在1942年对支援西南地区特别是滇缅路的军需民用, 引进国外的运输工具和小型机器设备做出了贡献。
在伤兵与抗属的自救方面,主要发动荣誉军人参加工合, 在兴国、浦城设有伤兵救济院,贵阳设有军人家属训练班, 积极提倡荣誉军人的生产事业,培养伤兵抗属的生产技能。 宝鸡、重庆还设有伤兵手工业训练班,以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
在普及教育方面,各区工合办事处下都设有教育组, 负责社员文化水平的提高、各社业务的健全发展。 各区面对社员工人的补充教育、干部教育、 社员子弟教育和民众的普及教育,积极发行工合月刊, 宣传工合精神,介绍各战区的经济动态及工合开展情况。 主要刊物有:西北工合半月刊、湘桂工合月刊、工合通讯、 东南工合月刊、重庆的工合通讯、成都的工合先锋。 各地事务所及合作社还经常出版工合壁报及月刊。在兰州、 天水、双石铺、宝鸡还设立工合小学,宝鸡、洛阳、赣县、 韶关设有培黎学校,以训练有工业技术、有组织能力的青年, 使他们成为卫国救国的人才。
在妇女工作方面,各区办事处设立妇女工作部,在宝鸡、 成都、赣县、邵阳开办女子职业学校和生产训练班, 以普及妇女的文化教育,培养妇女工作干部,提高妇女的生产技能, 发展农村家庭手工业。工合发动领导下的生产运动以及 附属工合的卫生教育等事业,有力地推动了妇女投身到抗战救亡的洪流中。
工合作为一种民间性的组织,为了维持其自身的存在和发展, 它还积极争取国外的支持和援助。1939年1月, 工合国际促进委员会在香港成立,在马尼拉、纽约、 伦敦等地成立了工合推进委员会。这些组织在香港和国外 尤其是英国和美国宣传中国抗战的重大意义, 在海外华侨和同情中国抗战的各国社团和朋友中募捐, 号召各国人民向中国工合提供资金、原料和设备,以支持抗战, 恢复战区的经济生活。各区工合的工作, 多得到了工合国际委员会的支持。
1950年,工合协会并入中国供销合作社,工合运动结束。 工合运动对组织民众自救、克服经济困难、支援抗战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