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9月-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示意图

发布日期: 2025-09-30 15:33:13 UTC      

分类: 近现代地图

标签: 革命根据地   

地图来源

1933年9月-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示意图来源于《中国现代史地图集1919-1949》, 本地图的比例尺为1:2200000,主编为武月星,并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

《中国现代史地图集》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 中国历史,它是中国通史的一部分,主要是记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历史。这段历史内容极为丰富,事件和问题既广又多。 运用地图、文字说明和照片等相互结合的形式,准确地将其反映出来, 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大工程。

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

蒋介石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帮助下,集中50万军队、200架飞机, 采用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术,于1933年9月25日发动了 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北路军总司令顾祝同, 指挥第1、第2、第3路军计33个师又3个旅,由北向南实施对 中央苏区的主攻。西路军总司令何键,指挥9个师又3个旅和 浙赣闽边区警备司令赵观涛所部5个师又4个保安团, “围剿”闽浙赣、湘赣、湘鄂赣根据地和阻止红军向赣江以西机动。 南路军总司令陈济棠,指挥11个师又1个旅,构筑碉堡,扼守武平、 安远、赣县、上犹地区,阻止红军向南发展,并相机向筠门岭、 会昌推进,配合北路军作战。空军5个纵队在南昌、抚州、南城, 掩护和支援地面部队作战。此外,第19路军总指挥蔡廷锴所部 及归其指挥的共7个师又2个旅,扼守闽西和闽北地区, 阻止红军向东发展。

中央革命根据地经过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主力红军和地方部队 扩大到8万余人。但第五次反“围剿”前夕,王明“左”倾冒险主义 已在中央占了统治地位,从而在军事上推行—整套完全错误的政策。

9月28日,国民党北路军占领黎川,李德、博古等人震惊于一城之失, 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方针,命令由红3军团、 红19军组成的东方军从将乐、顺昌地区北上,攻打地处白区, 又有国民党重兵防守的巩固阵地硝石,企图逼退黎川之敌; 命令由红1军团、红14师等组成的中央军主力由永丰、乐安地区东移, 攻击与牵制南城、南丰之敌,以配合东方军行动。 东方军连日攻打硝石不克,中央军也未能阻止南城之国民党军东援。 10月13日,南城援敌进抵硝石,东方军被迫于当晚撤出战斗。 这时,国民党军在硝石至资溪桥不到20千米宽的地区就集中了 7个师又1个旅的兵力,企图首先完成黎川、硝石之间的碉堡封锁线, 吸引红军攻击而消灭之。李德、博古等人无视这一情况, 继续命令红军插到敌人堡垒地域间隙中去消灭敌人。 从10月22日到11月17日,东方军等部在进攻国民党重兵把守的资溪桥、 潭头市、浒湾等据点的战斗中,以及中央军主力为配合东方军行动, 在由见源桥至棠阴的国民党军堡垒线间隙北出作战中, 均遭受重大伤亡,被迫后撤。此后,红军即辗转于临川、 金溪、黎川等地区国民党军主力和堡垒之间,完全陷入被动地位, 从而宣告了军事冒险主义方针的破产。

李德、博古等人转而实行处处设防、节节抵御的军事保守主义方针。 1934年1月下旬,蒋介石在镇压福建事变后, 重新开始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攻。红军在“处处设防”、 “节节抵御”的反击作战中,遭受重大损失。

4月上旬,国民党军11个师进攻广昌。李德、 博古等人调集红军主力同国民党军“决战”。4月17日广昌失守。 此后,红军连续失利,根据地逐渐缩小。7月上旬, 国民党军分兵六路向根据地中心地区发起全面进攻。 李德、博古等人采取“六路分兵”、“全线抵御”方针, 将红军主力分别配置在兴国、古龙岗、头陂、驿前、 连城、筠门岭等地区全线抵御国民党军进攻。 8月在进行了高虎脑、半桥、万年亭等阵地战后, 不得不于28曰放弃驿前以北的全部阵地,大局已不可挽回。

10月上旬,国民党军相继进抵兴国、古龙岗、宁都、石城、 长汀、会昌一线。这时,李德、博古由军事保守主义转变为 逃跑主义,仓促决定放弃中央苏区。10月10日,中共中央、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率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以及中央、 军委机关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瑞金、古城等地出发, 开始向湘西的战略转移。历时1年的第五次反“围剿”终归失败, 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相关地图

1930年11月-1931年1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示意图

1931年3月-5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反“围剿”示意图

地图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