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淮河流域浅层含水层的结构特征及分布

中国淮河流域浅层含水层的结构特征及分布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26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5233

标签:

摘要: 浅层含水层分布 相关链接 浅层含水层分布 淮河流域浅层含水层分布不均,西部、南部山前底板埋深10〜20m,埋深由山前向平原逐渐加深,平原大部分区域30〜45m。含水层由全新统、上更新统及中更新统砂层、粉土、粉质黏土组成。 淮河流域上游以上地区以中更新统...

浅层含水层分布

淮河流域浅层含水层分布不均,西部、南部山前底板埋深10〜20m,埋深由山前向平原逐渐加深,平原大部分区域30〜45m。含水层由全新统、上更新统及中更新统砂层、粉土、粉质黏土组成。

淮河流域上游以上地区以中更新统为主,靠近山区,包括下更新统。含水层厚度分布规律为淮河河谷冲积平原在2〜10m,其余地带大多含水层很薄或无砂层以裂隙粉质黏土为主。分布在河谷冲积平原的含水层下部为含砾粗中砂、中细砂、粉细砂,上部为粉土、粉质黏土,为典型下粗上细二元结构特征,砂层顶板埋深5〜12m,底板埋深小于28m,富水程度为500〜1000m/d;分布在沿淮河北岸呈条带状的冲积湖沼积平原的含水层具二元结构,砂层顶板埋深22〜23m,底板埋深30〜48m,厚8〜17m,富水程度为100〜500m/d;分布在淮河以南冲洪积倾斜平原的边缘及南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或岗地的含水层为中砂、细砂,顶板埋深小于l0m,厚5〜10m,富水程度小于100m/d。

淮河流域中游浅层孔隙含水层大部分由晚更新统亚黏土、亚砂土、粉砂和细砂组成,分布稳定,水位埋深与地形变化基本吻合,枯水期自西北向东南埋深递减;丰水期普遍上升。分布在古河道的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砂,有2〜3层,总厚10〜15m,局部20〜30m,单层厚3〜5m,主要含水层顶板埋深4〜12m和20〜30m,富水程度达800〜1200m/d;位于古洪泛带内的有粉砂2〜6层,总厚8〜15m,富水程度达500〜800m/d;分布于古河道之间呈带状或岛状展布的含水层岩性有砂1〜2层,总厚不足5m,局部5〜7m,富水程度达200〜500m/d。

淮河流域下游浅层孔隙含水岩组主要由上、中和下更新统组成,在睢宁-宿迁一带以中更新世砂层为主。含水层岩性为中粗砂或中细砂,含水层厚度10〜20m,富水程度多大于l000m/d。在宿迁-泗阳一带,由第四系中更新统和下更新统岩性组成,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粉细砂、中细砂,含水层厚15〜40m,富水程度在500〜1000m/d。在泗洪-盱眙一带含水层由第四系更新统冲湖积相沉积的亚砂土、中细砂组成,含水层厚5〜15m,富水程度在100〜1000m/d。在洪泽-金湖一带,含水层由上、中、下更新统的细砂、中粗砂以及泥质含砾粗砂组成,含水层厚约40m,富水程度在1000〜3000m/d。在淮安一阜宁一带,由下、中和上更新统河湖相沉积的粉细砂和中细砂组成,含水层呈多层状,相互间无稳定的隔水层,构成统一的地下水含水系统,各层地下水分布不均,平面上多呈条带状分布,成层不稳定、有些区段尖灭。在东部滨海一盐城一海安一带,分布多层含水层,主要由粉砂组成,含水层厚度10〜20m不等。

淮河流域浅层地下水水位埋深与地形变化基本吻合,大部分为2〜6m,废黄河高河漫滩、洪泽湖西岸的岗丘地区以及西北部兰考、商丘等局部地区地下水水位埋深为4〜6m。

相关链接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