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至唐朝时期学术文化的地理分布

三国至唐朝时期学术文化的地理分布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22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4662

标签:

摘要: 三国时期的政治分裂局面以及各地文化发展的不同状况,使得学术文化的构成再次出现了较大差异,地域性重又明显起来。三国两晋时期,在文化最为发达的洛阳附近,即河南、南阳及兖豫一带,玄学、清谈最为流行。儒学传统浓厚的青徐滨海地区,受到玄学新文化的影响,成为经学、玄学并重...

三国时期的政治分裂局面以及各地文化发展的不同状况,使得学术文化的构成再次出现了较大差异,地域性重又明显起来。三国两晋时期,在文化最为发达的洛阳附近,即河南、南阳及兖豫一带,玄学、清谈最为流行。儒学传统浓厚的青徐滨海地区,受到玄学新文化的影响,成为经学、玄学并重的地区。河东、太原与吴地,三国时受玄学影响还比较小,西晋时逐渐增大,清谈之风也兴盛起来,而幽冀一带、关中、河西与蜀地,自三国至两晋,仍然保持着两汉以来的经学传统与教育形式,玄学的影响较小。玄学流行的地区,对官学教育的积极性与私家教授的风气减弱,而恪守两汉经学传统或经学、玄学并重的地区则相反。同时,由于北方、西北、东北游牧或半游牧民族的内徙及其与汉人的长期杂居,汉族学术文化在这些民族的社会上层中出现了空前的广泛传播。

三国两晋时期,文化重心仍在北方的黄河流域。洛阳及其周围兴起的玄学与谈玄之风,使北方成为玄学新文化的发源地,不断向其他各地传播。根据《隋书•地理志》对隋场帝时全国190郡风俗的记载,谭其骧指出:“当时被誉为尊儒重礼的,只有中原21郡荆扬17郡共38郡,仅占全国190郡的五分之一至于其他五分之四的地区(按郡数计),则几乎没有什么儒教的影响:中原经济发达地区则机巧轻狡侈靡成俗,边郡则失之于刚强劲悍;南方梁荆扬三州则普遍信鬼神好淫祀。长江流域尊儒重祀郡数已接近中原,这当然是永嘉乱后中原士族南迁的结果。”盛唐时期的儒学兴盛地区,北方为山东、兖州,南方则是吴中,与隋朝的情况大致相当;只是蜀地可能比隋代有所发展。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昌盛的时期,其特色是儒、道、佛并重,又兼容西域各种文化,是二千年来文化最多彩绚丽的时代。取士主要为进士和明经二科,明经所试主要是传统的帖经,不为当时所重;进士所试则为杂文,也即诗赋,所谓“以声韵为学”,诗赋需要才气,较明经为难,故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之谚。唐代以诗赋取士,故诗人特多。见于《全唐诗》著录的诗人就有2026人。而唐一代著名诗人大多在首都长安逗留过,故长安无疑是当时的文化重心地。唐代前期黄河中下游仍是全国文化重心地区。安史乱后的唐代后期,进士人才的分布出现了新的情况,也就是除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士人才仍然十分集中之外,长江下游的润、扬等 州和两浙地区、江西的赣江下游以及闽江下游闽、泉等地人才大增。这明显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南方文化的崛起。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