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理环境

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理环境


发布日期: 2016-05-16 更新日期: 2016-05-16 编辑:from_marsh 浏览次数: 6913

标签:

摘要: 地理位置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宁夏平原西北边缘贺兰山的中段,跨石嘴山、平罗、贺兰、银川、永宁五个市、县。西坡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坡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段为贺兰山的主体。北起麻黄沟,南至三关口,西到分水岭,东至沿山脚下。地理坐标为东经105°49′~106°4...

地理位置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宁夏平原西北边缘贺兰山的中段,跨石嘴山、平罗、贺兰、银川、永宁五个市、县。西坡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坡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段为贺兰山的主体。北起麻黄沟,南至三关口,西到分水岭,东至沿山脚下。地理坐标为东经105°49′~106°41′,北纬38°19′~39°22′。南北长170公里,东西宽20~40公里,保护区总面积为193535.68公顷。

地质地貌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银川平原和阿拉善高原之间,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南北长约250公里,东西宽约20~40公里,海拔一般为2000~3000米,主峰俄博疙瘩位于主分水岭西侧的内蒙古境内,海拔3556.1米。习惯上把贺兰山分作南、中、北三段,三关口以南为南段,三关口至大武口间为中段,大武口以北为北段。这次植物考察的范围约当北纬38度21分~39度22分,东经105度44分~106度42分,介于三关口至柳条沟之间,即包括贺兰山的中段和北段,长约140余公里,东西两侧包括山前洪积扇平原在内,平均宽约40公里,面积接近6000平方公里。贺兰山隆起于中生代晚期的燕山运动,此后,一直到新生代老第三纪,经受了长期地剥蚀与夷平,成为海拔不甚高大的准平原。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山地是一座地质历史比较古老的山地,地层发育比较齐全,自古生界至第四系大都完备,仅缺失晚奥陶世一早石炭世的沉积。前寒武纪的太古界和上元古界片麻岩与石曲岩均有出露,见于柳条沟、大武口沟等处。下古生界寒武系的石岩、砂岩、页岩发育良好,分布普遍。上古生界则以石炭与二迭系地层同等发育为特点,见于石炭井、呼鲁斯太、苏峪口、石咀山等地,以各种砂岩为主,为本山区主要产煤地层之一。白垩系和第三系地层都不发育。在山前地带和山间低土广泛分布着第四系冲积洪积物、风积物和山麓堆积物等。

气候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居中国大陆内部,屹立于广阔干旱的草原与荒漠中,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这里受强大的蒙古冷高压控制,时间长达5个月之久,天气多晴朗、干燥和严寒,盛行西北风。春季增温较快,并常有寒潮侵袭,乍寒乍暖,天气不甚稳定,并多大风。夏季由于地面增温比海洋迅速,蒙古高气压向西北撤退,东南季风乘势而入,但因距离海洋较远,湿润气流至此已成为强弩之末,降水量很少,天气晴燥炎热,午后常有雷阵雨发生。秋季,地面逐渐冷却,大陆高气压系统重新加强,西北风复占优势,天气晴朗,但为时甚短,10月初始见霜降,很快进入冬季。

在各种气候要素中,水分和热量是影响植物生存与分布的重要因素。贺兰山所在地区的水势条件首先以东侧山前地带为例,从南部永宁向北到石咀山,尽管海拔高度逐渐降低,年平均气温仍随纬度增高而降低,由8.6摄氏度逐渐下降到8.2摄氏度。最低月(1月)平均气温南部高于北部,最高月(7月)平均气温与此相反,极端最低与最高气温也有类似的变化趋势,这就使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分别高于13摄氏度和31摄氏度,并且北部均大于南部。

年平均降水量以银川较高,为202.8毫米,石咀山最低,为183.3毫米,由南向北逐渐减少。降水的季节分配也不均匀,集中于七至九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而以七八月最多。雨热同步出现,有利于植物生长,出现冬枯夏荣的自然景象。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侧巴彦浩特海拔1560米,位于雨影区,年平均温度与年平均降水量都低于东侧相同高度的地方,尤以降水量为著,例如位于东侧海拔1400米的苏峪口年降水量为287.2毫米,比巴彦浩特还多70余毫米。表明山地西侧比东侧气候更加干燥寒冷。

上述气候要素变化状况反映了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低山区及其周围地区气温变化剧烈,干旱少雨,气候大陆性表现十分明显。

土壤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类型较多,并随海拔高度和植被类型的变化有规律地分布着。灰钙土为在荒漠草原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类地带性土壤,分布海拔1900米以下低山区及山前洪积扇地带,尤以北部地区为广。其中分布于山麓及洪积扇上部的为普通灰钙土,分布于1400~1900米的山地阴坡和半阴坡的为山地灰钙土。灰钙土分布地段,环境干旱,土体干燥,土层瘠薄,含有较多的碎石,一般厚约20~40厘米。山地灰褐土分布于三关口至汝箕沟间山地两侧海拔1900~3100米的阴坡针叶林下,土层厚约60~100厘米,最厚可达150厘米,壤质,含有机质较高,结构良好。由于降水量不同,1900~2350米的油松林、山杨林、虎榛子灌丛下为山地普通灰褐土,呈微碱性反应,含水量舟低;2350~3100米青海云杉林下为山地淋溶灰褐土,表面有1~2厘米苔藓层,以下为30~50厘米的有机质层,呈中性反应,比较湿润。3100米以上亚高山灌丛与草甸植被下发育着山地草甸土,土层厚约30~60厘米,表层土壤中植物根系密集,含有机质较高,土体湿润,呈中性反应。此外,在山地北段和中段陡峻的阳坡分布着粗骨土,为石块和薄层表土混合而成的幼年土壤,剖面发育很弱,层次分化不明显,有机质含量很低,植物生长稀疏。在西侧海拔1600米以下的山地荒漠带发育着淡棕钙土。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