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大运河的历史

隋朝大运河的历史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14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12367

标签:

摘要: 虽然传统上都把运河的兴建归功于有雄才而又骄奢的隋炀帝(公元605—616年),然而,实际上它既不是在一个时期之内建造的,也不是出于一个皇帝之手。正如万里长城是在不同的时期分段建成的一样。隋炀帝在运河方面所做的事,只是把南北流向的各条水道,接成了一个互相沟通的系...

虽然传统上都把运河的兴建归功于有雄才而又骄奢的隋炀帝(公元605—616年),然而,实际上它既不是在一个时期之内建造的,也不是出于一个皇帝之手。正如万里长城是在不同的时期分段建成的一样。隋炀帝在运河方面所做的事,只是把南北流向的各条水道,接成了一个互相沟通的系统,从而形成了一个界于南北间的长扇形水道网。

这一运河,利用渭水与汴河,从长安(或大兴城),过河南省,抵达淮安;然后转而向南到江都(扬州)与瓜州,在此越过了长江,最后到达杭州。另一个扇形,是从河北部与山西南部之间的黄河支流沁水开始枝分,最后终止于靠近现北平的涿郡。整个隋大运河的里程,比现在大运河的里程长得多,而且既是南北向也是东西向的交通千线。它包括五个明显不同的部分。

研究运河的发展,最好的办法是考察它的不同部分的历史。历史最悠久的一部分是连接黄河与淮河的汴渠。古代最初的运河鸿沟,其创建的时间虽然不清楚,但是肯定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22—前481年)之前。战国时期(公元前481—前255年)的外交政治家苏秦就曾提到过它。司马迁特别讲到,在大禹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

西晋(公元265—317年)王濬(公元206—285年)在与吴对阵时,晋朝有名的大臣杜预(公元222—284年)在写给王濬的一封信中曾说到,他与军队从长江流域胜利回师到首都洛阳时,将取道汴渠。清朝伟大的历史地理学权威胡渭(公元1633—1714年),在评价王濬的陆海军的壮观时说,k们是古今绝伦的最精锐、最庞大的军队,他们假如能通过汴渠回师,那么,“汴水之大小,当不减于今®;又足以见秦、汉、魏、晋皆有此水道,非扬帝创开也”。

然而,旧水道不同于炀帝时的隋运河。根据日本学者青山定男有才学的研究,隋以前的运河,是从开封东部靠近杞县处,向东流经徐州,再经由泗水进入淮河;而称为“通济渠”的隋运河,则取较短的更为直接的水道了。它从洛阳附近的西苑出发,循洛河与谷水进入黄河;然后从板渚(在今河南省汜水县)分流而出,由黄河东流进入该渠本身,再在杞县附近向东流近开封,最后循旧运河的线路转而向南,直接在泗州进入淮河,而不再经泗水。

青山定男的结论同杰出的中国学者名著《读史方舆纪要》的作者顾祖禹(公元1624—1680年)的看法是一致的。他结论性地证明了《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御览》与《资治通鉴》在说到通济渠时,把老水道当成新水道是错误的;而像在魏徴《隋书》中《炀帝纪》与《食货志》以及《通典》所叙述的那条直接入淮而不经泗水的较短的水道,则是正确的。

汴渠或通济渠,也称御河,修建于公元605年,为了完成这一工程任务,曾经动用了从县府到黄河以南与淮河以北的一百余万男女劳力。还在这条御河河畔修筑了御道,并栽上了杨柳。这条运河不仅把黄河与淮河的航运功能结合成为一个系统,而且把两条河的各支流连成了一个在历史上具有极大重要性、覆盖于中国北部平原上的水网。汴渠在中国历史上的经济与军事意义,就无需再多作说明了。

大运河的第二部分,在隋朝称之为山阳渎,它从位于淮河岸边的末口(淮安附近)开始,向南流入江都(扬州),从而提供了一条连接淮河与长江的水道。被取名为邗沟的古运河,是在公元前483年,由吴王夫差(公元前495—前473年)开挖的。®这条最初的运河是向着现今线路的东边行走的。由于要通过一系列的湖泊,它的路程也就弯曲了。特别是要通过射阳湖,除了路程迂回之外,还要冒风浪的危险。

在晋朝穆帝(公元345—361年)时期,地方官员陈敏沿着原有路线的西边,从射阳到末口开凿了一条多少直了一些的运河,从而缩短了距离。这条运河被称为山阳运道或山阳水道。

在隋朝时期,这条运河淤塞了,但其线路仍有迹可寻。©隋文帝在公元587年为“通运漕”又修复了这条运河。在公元605年,文帝之子扬帝,也下令改善这一运河。这一工程曾动员了淮河南岸的十多万居民。“自山阳至于扬子入江,水面阔四十步。两岸为大道,种榆柳。自东都洛阳至江都二千余里,树荫相交。每两驿置一宫。自京师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

山阳渎有300余里长。由于它横贯着中国南北之交的地带,其重要意义是容易评价的。被这条运河横贯的地带,是中国南北间的重要战场。以后因铁道的出现,便改变了这种状况。而在这种状况改变之前的数百年间,淮安城在保卫这段运河的北部边境方面所起的伟大战略作用,已再三地为历史所证明。在这段历史时期中,清楚地表明了这段运河处于决定性的地位。

大运河的第三部分,称为江南河,是在公元610年炀帝下令开凿的。“自京至余杭”,绵亘“八百里,水面阔十丈余”。由于有了这段处于大运河南端的运河,才使炀帝及其后继者在数世纪内能得以开发中国东南沿海的财富。

上面讨论的三段运河,流经了自杭州到洛阳的范围。称为东都的洛阳,是被炀帝作为陪都而建立起来的。而黄河与渭水就连接了洛阳与首都长安,但因“渭水多沙,流乍深乍浅”,其航运受到了阻塞。为解决这一困难,便开挖了一条利用渭水作为航运水源的运河。在一个关于修建这一运河的诏令中,有一段内容完整的文字被保存下来了,其中包含有如下的极为有趣的史料:

京邑所居,五方辐湊,重关四塞,水陆艰难。大河之流,波澜东注,百川海渎,万里交通。虽三门之下,或有危虑,但发自小平,陆运至陕,还从河水,入于渭川,兼及上流,控引汾、晋,舟车来去,为益殊广。而渭川水力,大小无常,流浅沙深,即成阻阂。计其途路,数百而已。动移气序,不能往复,泛舟之役,人亦劳止。

朕君临区宇,兴利除害,公私之弊,情甚愍之。故东发潼关,西引渭水,因藉人力,开通漕渠,量事程功,易可成就。已令工匠,巡历渠道,观地理之宜,审终久之义,一得开凿,万代无毁。可使官及私家,方舟巨舫,晨昏漕运,讼泝不停,旬曰之功,堪省亿万。诚知时当炎暑,动致殷勤,然不有暂劳,安能永逸。宣告人庶,知朕意焉。这条从长安到潼关的运河,长300里,被称为广通渠。随着这条运河的完成,一条直接连接长安与杭州的水道也就形成了。

大运河的第五部分,从河南西北部与山西南部之间的黄河支流沁水枝分出来,向北流往涿郡(河北北部涿州)。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曾“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对这件事曾注释道:“丁男不供,始役妇人。”这条运河完成于公元608年,被称为永济渠。这样,它就提供了一条连接海河流域(河北省)和黄河流域中部以及长江钱塘江流域的纽带,从而开辟了一条从杭州直抵今北平城附近的直接航线。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