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形成及防洪措施

中国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形成及防洪措施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09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4608

标签:

摘要: 洪涝灾害的形成 防洪措施 相关链接 洪涝灾害的形成 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形成与演化深受区域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较长时段持续强降水与暴雨是流域洪涝灾害形成的直接原因,历次大中灾害均说明这一点。1998年的全流域大洪水,是由于5〜6月间全球气候由厄尔尼诺...

洪涝灾害的形成

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形成与演化深受区域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较长时段持续强降水与暴雨是流域洪涝灾害形成的直接原因,历次大中灾害均说明这一点。1998年的全流域大洪水,是由于5〜6月间全球气候由厄尔尼诺向拉尼娜急转,由此引起了长江流域降水异常,是主要的触发因素。1997年冬和1998年春,长江中游及下游地区多雨雪,江湖底水水位较高。1998年6月鄱阳湖降水量达400mm,为常年的2.5倍,南昌6〜7月降水达1000mm,为有记录以来之最。武汉7月降水量达758mm,为常年4倍,多为暴雨。6月川西、贵州降水量200〜400mm,致长江上游、洞庭湖、鄱阳湖和汉水4股洪流相继汇人长江,洪峰相叠造成危急水情。

另外,人类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灾害的损失和影响。大量砍伐上游森林,破坏中游河湖系统的平衡;造成上游水土流失加剧,地质灾害严重而频繁,中游荆江河段淤积,水位不断上升。汛期荆江水位高于荆北地面6〜13m,造成上游雨季洪水来量大而中下游河段泄流不畅,形成严重灾害。在平原湖区,由于大规模围湖垦殖和泥沙淤积,湖泊日益萎缩,调蓄能力大为降低,增加了干流泄洪流量。中下游湖区降水量大时,河湖水位增高甚至顶托中游来水,加重了洪涝灾害。

防洪措施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长江中下游防洪抗灾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以堤防为基础、三峡水库为骨干,其他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工程及防洪非工程措施相配套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防洪能力显著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长江流域共建有堤防约34000km,初步形成了由干堤及支堤组成的整个堤防工程体系。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区,对主要的大堤,如荆江大堤、武汉市堤、无为大堤等,均有计划地进行了加高加固,重点和重要堤防一般高度已达6〜12m,其中荆江大堤高12〜16m,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约3900余千米长江干堤体系,初步达到了能防御10〜2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

为保障重点地区防洪安全,长江中下游干流安排了40处可蓄纳超额洪水约590亿m3的蓄滞洪区,其中荆江地区54亿m3,城陵矶附近区320亿m3,武汉附近区68亿m3,湖口附近区50亿m3,其中荆江分洪区、杜家台蓄滞洪区、围堤湖垸、澧南垸和西官垸5处蓄滞洪区已建分洪闸进行控制。

修建了一批以防洪为首要任务的大中型水库。长江上游地区目前已建有乌江渡(乌江)、碧口(白龙江)、宝珠寺(白龙江)、东风(乌江)和二滩(雅砻江)等库容较大的大型水库,根据初步规划,在2020年左右可能建成发挥作用的大型水库还有金沙江上的溪洛渡,岷江上的紫坪铺,大渡河上的瀑布沟和龚咀(加高),嘉陵江上的亭子口和合川,乌江上的构皮滩和彭水等。这些水库将配合三峡水库,实现统一调度,将能更有效地拦蓄上游洪水,减少中下游平原分蓄洪区的运用机会和分蓄洪损失。长江中下游已建成丹江口(汉江)、柘溪(资水)、柘林(修水)、东江(湘江支流)、凤滩(沅水支流)、陈村(青弋江)、漳河(沮漳河)、隔河岩(清江)、五强溪(沅水)、万安(赣江)等一批防洪与兴利相结合的大型综合利用水库。正在建设的有澧水江垭、水阳江港口湾,规划建设的有澧水皂市、汉江丹江口加高、抚河廖坊、赣江峡江等水库。这些水库能较好地控制本支流洪水,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对长江中下游干流的防洪作用,还有较大的发电和灌溉效益。

全面开展了河道整治,中下游河势趋于稳定。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沿岸有较多的天然节点,加之沿江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江岸的保护,以及先后完成的大批护岸工程,使中下游干流河道总体上处于较稳定的状况。但局部河段的河势不稳,发生崩岸坍塌,威胁长江大堤安全的情况仍然存在。

流域内已建成报汛站超过7000个,初步建立了水情信息采集系统,有关的通信预警系统及各种管理法律法规等非工程措施也正逐步完善。

相关链接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