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永济渠(御河)沿岸的城市

唐宋时期永济渠(御河)沿岸的城市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09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7371

标签:

摘要: 永济渠是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在曹魏所开白沟的基础上开凿的一条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市)的运河,藉以用兵辽东。唐、五代又加以疏浚、筑堤,成为维持中原与幽燕地区水上往来的纽带。北宋继续沿用,习称“御河”,惟北段淤塞,兼因宋辽对峙,改由乾宁军(今河北青县)西...

永济渠是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在曹魏所开白沟的基础上开凿的一条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市)的运河,藉以用兵辽东。唐、五代又加以疏浚、筑堤,成为维持中原与幽燕地区水上往来的纽带。北宋继续沿用,习称“御河”,惟北段淤塞,兼因宋辽对峙,改由乾宁军(今河北青县)西北人塘泊。御河主要承担北宋河北边防军粮的送达,岁运近百万斛,实乃备边之命脉。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商胡决口之后,黄河北流多次侵夺御河,导致河堤残破,河床淤积,已不堪承运。金朝初年,黄河南趋,加之建都中都(今北京市),为通山东、河北之粟又对御河加以疏浚,濒河之城置仓以贮傍郡之贡,御河航运又有所恢复。但馆陶(今北馆陶)至武城(今武城县旧城)段不绕行清河(今清河县西城关镇),改行今临清市。

元朝自临清开会通河以后,临清卫辉路汲县段御河通漕作用逐渐降低,河床逐渐被源自太行山的诸河水泛滥冲没。明朝永乐年间曾为江南粮饷转输北京而复行疏凿,但是临清以上河段已多有改变,最终形成今天尚能见到的卫河。唐宋时期永济渠的流经路线,近人已有详细考证。大致为:自河南武陟引沁水东北流经新乡、汲县、洪门、黎阳(今浚县)、内黄(今县西旧县)、洹水(今魏县洹桥村)、魏县(今未城)、魏州(今大名东北大街乡)、馆陶(南馆陶)、永济(北馆陶)、临清(今临西)、贝州(今清河县西旧城关镇)、东折经武城(今县西旧城)、历亭(今武成县),复折北流,经长河(今德州)、安陵、东光、长芦(今沧州)、乾宁军(青县)至独流折向西北,经安次(今旧州),利用桑干河(今永定河)至幽州(今北京)西南。今天除卫河、南运河占压的原御河地段外,地表已很难发现永济渠的踪迹,现卫河和南运河北段仍为地上河,内黄至德州之间有大片沙岗和沙淤地,这是北宋以来黄河洪流泛滥留下的,也是永济渠淤没的主要原因。

随着永济渠的开通,沿流陆续兴起了一系列城镇,共计20余座,形成一条城市密集带。这些城市最突出的特点是多因水运码头或桥渡功能而发展,离运河极近;或当旧城废弃之后,新城趋向运河而建。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