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时期驿道线路形成与变化

宋辽时期驿道线路形成与变化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08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5630

标签:

摘要: 这条纵贯华北平原腹心的驿道并不是宋代才出现的,唐末五代以来由于政治格局的演变,全国政治中心由长安、洛阳向开封变位,华北平原南北交通干线逐渐从紧靠太行山东麓的传统大道移向平原腹心,如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刘仁恭、朱全忠之繁阳大战(今内黄县西北),刘仁恭发幽、沧...

这条纵贯华北平原腹心的驿道并不是宋代才出现的,唐末五代以来由于政治格局的演变,全国政治中心由长安、洛阳向开封变位,华北平原南北交通干线逐渐从紧靠太行山东麓的传统大道移向平原腹心,如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刘仁恭、朱全忠之繁阳大战(今内黄县西北),刘仁恭发幽、沧等十二州兵十万余众即由瀛州(今河间县)南下,攻拔贝州(今清河县),扎营魏州(今大名)城北。朱全忠自汴州救魏,击溃幽州势力而至临清(今临西县)。翌年十月又连克瀛、莫(今莫镇)二城,欲自瓦桥(今雄县前身)直趋幽州,后因道路泥泞不堪遂罢。公元10世纪中叶周世宗柴荣御驾亲征收复北方失地,大军发自大梁(今开封市),水陆并进,兵不血刃,连下瀛、莫、沧、易数州十七县地,兵锋直抵益津(今霸县)、瓦桥(今雄县)、淤口(今信安镇)三关。南军北伍无一不是采自穿过平原腹心地带的这条交通线。以后契丹势力多次南扰中原,或从定、保入,或自雄州南下,亦多会兵于中路,欲图德胜津(今濮阳市)跨过黄河,直取汴京。以上事例表明,对这条穿过华北平原腹心地带的南北交通线的频繁使用是从公元9世纪末叶开始的。宋辽对峙以后,宋朝出于边防战略的考虑,在宋辽边界线上仅仅保留雄州白沟桥一条孔道供两国使臣往来,宋朝政府还屡次发动军民整治道路,修建馆驿,以备宿顿遂使“宋辽驿道”在一定时期内上升为南北间最主要的交通线。

11世纪下半叶,黄河下游多次决溃改道,对河间以南至襥阳段的“宋辽驿道”影响甚大。特别是澶州河段决口形成的三次北流,把“宋辽驿道”斩作数段。“大河横流,为北道之患日益以深”,“阻绝辽使,进退不能,两朝以为忧。”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人内内侍省都知张茂则提出辽使驿路不走澶州,改由滑州白马县北侧系桥越河,西趋黎阳。即出开封府界以后从韦城折向西北滑州渡黄河,经黎阳县(今河南浚县)北走汤阴——相州(今安阳市)——磁州(今河北磁县)——邯郸——邢州(今邢台市)——赵州(今河北赵县),再东北至瀛州(今河间县)与旧道相接(赵州至瀛州可能走祁州或者深州,其考证见下文)。这项提议被认可。元丰四年(1081)十二月二十一日滑州新作辽使驿建成,赐名“通津”,“宋辽驿道”中段正式改行太行山东麓传统大道。“宋辽驿道”中段的改途因黄河北流穿恩、冀之间,无桥,甚不便,故直至北宋末年仍未恢复。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晁载之编《续谈助》一书时钞人《北道刊误志》并作跋语,云:“右钞熙宁四年集贤王瑾字君玉校理所纂集《北道刊误志》,时大河自澶州东南流,今河徙,迎辽客者自滑由磁、相、邢、赵至于瀛、莫矣。”这段话亦可以为证。

日本学者青山定雄根据田村实造的研究绘出宋辽驿道从开封北走滑州渡河再东转澶州、大名、冀、雄州至辽涿州的路线图及考证显然没有结合当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去分析“宋辽驿道”演变的原因和全过程,因而是不够准确的。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