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至西汉时期的农业发展概况

春秋至西汉时期的农业发展概况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07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7724

标签:

摘要: 春秋中叶以来,由于各国土地兼并私有之风甚炽,旧的土地国有制渐已名存实亡,私有制却正方兴未艾。迫于这种形势,鲁宣公不得不率先实行“税亩承认土地私有制合法化。生产关系的变革,加之铁农具的出现,生产技术的提高,因而农业生产亦呈蒸蒸日上之势,这便是春秋中叶以来的农业基...

春秋中叶以来,由于各国土地兼并私有之风甚炽,旧的土地国有制渐已名存实亡,私有制却正方兴未艾。迫于这种形势,鲁宣公不得不率先实行“税亩承认土地私有制合法化。生产关系的变革,加之铁农具的出现,生产技术的提高,因而农业生产亦呈蒸蒸日上之势,这便是春秋中叶以来的农业基本概貌。

就春秋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情况论,首在使用铁农具。其次为改进耕作方法。这里有两点最关重要,一为推行牛耕,二为改良施肥,除“绿肥”外,春秋末已知施粪肥,更有利于改良土壤,培养地力。再次为讲求水利,发展人工灌溉,以补天然河流灌溉之不足。由于上述生产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的分工也提上了日程。园艺(“圃”),已从“农”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农业生产部门了。

进入战国时期,因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加之各国广泛使用铁农具,大量兴修水利,并进一步改进农田操作技术,故农业生产又取得了更大的发展。近年考古查明,战国中期以来,铁农具品种增多,使用范围更加广泛,齐、燕、秦、赵、韩、楚、魏以及百越等处都出土有铁农具。各国修筑农田水利工程规模日益扩大,技术水平也日新月异。例如秦昭王时蜀太守李冰穿江水以溉成都平原之都江堰工程,更为历史上之水利建设杰作,受益范围甚广,迄今犹在发挥作用。

至于耕作方法,亦有较大进展。除施用多种肥料提高地力外,还讲求按土壤性质,因地制宜进行耕种。深耕细作已成为耕作技术的基本要求。因农业气象知识的进步,致生产安排更能切合时令要求,对保种保收都起到了良好效果。

由于上述原因,加之各国推行富国强兵政策,重视改进农业,致农业生产取得不断的发展,耕地面积日益扩大,产量大幅度增长。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园艺的经营,也有可喜的突破。这些新的农业成就,为繁荣当时的社会经济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秦统一全国,仍继承了秦人传统的重农政策,故农业生产尚保持了持续前进的势头。不过始皇晚年征役过重,民力大困,致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楚汉战争,对农业生产破坏甚大。经过汉初休养生息,农业生产不仅已经回苏,而且有所发展。武帝当国,汉代农业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台阶。武帝重视兴修水利,尤其关中地区水利建设更多,其他地区亦开了不少渠道,以供溉田之用。

其次,进一步推广铁农具,并革新了主要农具。武帝时搜栗都尉赵过所发明之“耦犁”及“耧犁”(即“三脚耧犁”),效率甚高,对提高农业产量起了很大的作用。再次,则为革新耕作方法。赵过运用休耕原理,创“代田”法,使每亩田地年年有可耕的,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至成帝时,又有纪胜创“区种法”,采取深耕密植,按区合理施肥、浇灌,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故效益尤大。这两项革新,都是西汉农业技术的两大创举。

西汉边陲地区的农业也有发展。例如西北边郡,文帝即曾移民塞下,屯田开发。武帝更数次大规模移民至西北边境,并设农官,屯田开垦,同时还实行军垦。其他如江南、闽越等处的农业生产,虽进展不及关中、中原,但生产工具及技术,也有不少改进,故产量亦日增。

综观上述,我们可以看出春秋至西汉这段历史时期的农业生产发展概貌。其间战国至西汉这段时间最关重要,可视为封建社会农业经济奠定初基的阶段。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