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区历史上的对峙与融合

贵州地区历史上的对峙与融合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1-10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4766

标签:

摘要: 发生在六百年前从内地迁往贵州的移民潮,是贵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官方集团移民。那些千里跋涉走进贵州丛山的普通士卒、商贾、农民们没有想到,他们的集团行为,不仅为明帝国的江山社稷稳住了很关键的一处阵脚,他们的创业,更在无意中改写了贵州的历史。 因为他们的到来,贵...

发生在六百年前从内地迁往贵州的移民潮,是贵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官方集团移民。那些千里跋涉走进贵州丛山的普通士卒、商贾、农民们没有想到,他们的集团行为,不仅为明帝国的江山社稷稳住了很关键的一处阵脚,他们的创业,更在无意中改写了贵州的历史。

因为他们的到来,贵州髙原上的民族构成发生了根本改变,而且还使一个边远的原始之地一下向前推进了好几个时代。明朝初年,除了贵阳以西的普定等六卫之外,明政府还在贵州全境设置了十八个卫。(贵州卫及贵州前卫、龙里卫、新添卫、平越卫、兴隆卫、清平卫、都匀卫、乌撒卫、毕节卫、赤水卫、永宁卫、偏桥卫、平溪卫、镇远卫、青浪卫、铜鼓卫、五开卫等。)顺着入滇的东西通道两侧,贵阳以东设置的卫最多,而贵阳以西屯、堡的分布最密集,这一带主要是今天的安顺地区。根据专家的计算,安顺周围六卫九所,共有军民十七万人之多。十几万人如此密集地生活在一起,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区域内形成一种主流文化,可以排斥外来的影响。

就这样在六百年的漫长岁月里,安顺一带的屯堡人顽强地保持着明代内地汉族的文化。与他们对峙的一方是散居在屯外深山里的少数民族。随着军事对立的逐渐淡化,双方在文化上的差异凸显出来,并一直保持着。与此对应的是,分散布置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间的屯兵、移民,当年每百里才设一营,地广人稀,自然不能形成阵势。代易时移,这些兵士原有的军屯特质不断丧失,变成纯粹意义上的农民,渐渐和附近百姓融为一体。

名将顾成的后裔分成三支,有意思的是,其中一支,在黔东南已经被少数民族消融,变成了当地的顾姓苗族。这并非绝无仅有的特例,在贵州,不少少数民族地区都有这样的传说,某些人家的祖先原本是来自朱元璋部队的汉人,因为驻守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身单力薄,慢慢便被融合。翻开明代的贵州屯军地图,卫所屯哨遍布各地。数百年漫长时光过去,明帝国的子民大部分走向消融,只留下一处带有军事意味的地名在证实当年的刀光剑影。

贵州省行政区的由来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