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

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


发布日期: 2016-05-16 更新日期: 2016-05-16 编辑:from_marsh 浏览次数: 5932

标签:

摘要: 地质地貌 茂兰保护区位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盆地过渡斜坡地带。在大地构造上隶属于江南台隆西南部的三都一荡波古褶断束,处在轴缘拗陷地带。区内地质构造以褶皱为主,断层次之。由石炭系、二叠系碳酸盐岩组成的茂兰向斜控制着这里的地层、岩石的分布及产状。 茂兰保护区内分布地...

地质地貌

茂兰保护区位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盆地过渡斜坡地带。在大地构造上隶属于江南台隆西南部的三都一荡波古褶断束,处在轴缘拗陷地带。区内地质构造以褶皱为主,断层次之。由石炭系、二叠系碳酸盐岩组成的茂兰向斜控制着这里的地层、岩石的分布及产状。

茂兰保护区内分布地层从老到新有:石炭系下统大塘组、摆佐组,中统黄龙群,上统马平群及二叠系下统栖霞组、茅口组。其中,摆佐组为本区分布最广,其上喀斯特森林保护保存最好的地层。区内地层倾角一般为5°~10°,大者15°左右。摆佐组地层已接近水平,倾角一般仅5°。

茂兰保护区内分布岩石主要为灰岩和白云岩,且为纯质碳酸盐岩类,仅个别地点为石英砂岩及夹于其中的少量页岩。其中,白云岩出露面积最大,为喀斯特森林的主要着生基岩。基岩裸露率在70%以上。

在古生代,这里为海侵区,沉积物以浅海相碳酸盐类为主,于中生代末褶皱隆起,脱离海侵,上升为陆。新生代造山运动后,持续上升,形成了强烈溶蚀的喀斯特峰林、峰丛低山山地。本区喀斯特地貌形态多种多样,锥峰尖削而密集,洼地深邃而陡峭,锥峰洼地层层叠叠,呈现出重峦叠嶂的喀斯特峰丛景观。地貌类型以峰丛漏斗和峰丛洼地为主,仅东部有小面积的峰林谷地分布。

在地貌部位上,本区处于宽缓褶皱构造控制的宽阔河地带,东濒三岔河,西临樟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1078.6m,最低为430m,平均在800m以上。其中,西部山峰一般海拔860~1010m,洼地为670~800m;东部山峰海拔为660~820m,洼地为450~600m。山峰与洼地相对高差为150~300m。

水文

茂兰保护区内地表水系不发育,区内瑶兰河、瑶所河、板寨河及洞山河均分属区内与之相应的4条地下河系,是地下河明流的局部段落。河流流量较小,枯流量较小。板寨河、瑶兰河坡降小于1.8%,瑶所河、洞山河注入山谷时形成总差60~80m的跌水。

区内地下水存在二元结构,即枯枝落叶垫积层充填的上层喀斯特裂隙水和下层喀斯特水同时并存。上层水流量小且动态稳定,下层水流量大,动态变化也相对较大。喀斯特水形成于碳酸盐强含水岩组,以常见的下降泉、上升泉、多潮泉、喀斯特潭、地下河出人口及地下河天窗等形式出露。喀斯特上层裂隙水,主要是由喀斯特森林的持水作用形成的。另外,在森林植被根系附近地表部分的喀斯特裂隙,长年被枯枝落叶垫积层充填堵塞,加之森林植被根系的吸水作用,使大气降水不能迅速向下渗透,部分停留在被堵塞的喀斯特裂隙和枯枝落叶的孔隙中,形成浅层滞留水,沿斜坡渗出地表称森林滞留泉,沿平缓低洼的地貌部分停积,则称森林滞溜沼泽湿地。前者遍及全区,凡喀斯特森林茂密的山麓坡下、漏斗洼地中、山鞍坳口上均有分布,致使区内到处是泉水淙淙,流水潺潺。后者普遍见于地势平缓或低洼的密林之中,或积水成塘,或形成连片沼泽湿地,局部地段在喀斯特森林〒出现了类似寒温带沼泽森林的景观。

茂兰喀斯特森林区内这种独特的水文结构,不仅使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明显改善,而且还使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互相转化产生良性循环,从而一反喀斯特地区干旱与洪涝交加的灾害常态,为森林生长发育乃至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创造了良好环境。

区内水质类型为微硬水,pH值为7.2~7.7,固体物含量140~190mg/L,是很好的饮用水源。

气候

本区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春秋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的中亚热带湿润气候特色。年平均气温为15.3℃,气温年均差18.3℃,1月份平均气温为5.2℃,7月份平均气温为23.5℃,≥10℃的活动积温4598.6℃,生长期237h。全年降水量1752.5mm,集中分布在4~10月份,年平均相对湿度83%。年日照时数1272.8h,日照百分率29%。

由于茂兰特殊的森林地貌环境,其气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夏半年(4~9月份)峰丛洼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冬半年(10月份至翌年3月份)气温一般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这种地形逆温是喀斯特森林小地形气温垂直分布的特色。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